消失的党内警告村级资金违规阴影下的迷雾 华新精科超高毛利率与产能谜题待解?
在新能源汽车零部件赛道狂飙突进之际,江阴华新精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新精科")携着主营业务毛利率23.06%的行业奇迹毛利率冲击上交所主板,并于8月25日进行首发申购。华新精科专注于精密冲压领域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公司主要产品为各类精密冲压铁芯及铁芯生产相关的精密冲压模具。
然而,招股书披露的宝马订单光环背后,隐藏着实际控制人郭正平"消失的村支书履历"、4030万元村级资金违规出借疑云,以及令人费解的"产能利用率不足却激进扩产"的商业逻辑。这家号称全球市场占有率8.12%的精密冲压企业,正面临资本市场对其财务数据真实性、公司治理透明度的严峻拷问。
消失的党内警告,4030万违规借款的资本迷雾
2021年无锡市纪委监委的一纸通报,将新龚村党委书记郭正平的资金违规操作曝光于众。耐人寻味的是,就在违纪通报发布后三个月,华新精科短期借款突增4197.86万元,与违规出借金额4030万元形成"误差不足5%"的微妙对应。招股书显示,公司注册地至今仍位于顾山镇新龚村,且持续存在厂房租赁关系。
"这绝非简单的数字巧合。"相关人士分析,村级集体资金违规出借通常涉及利益输送,而企业短期借款激增往往意味着流动性危机。值得警惕的是,在最新招股书中,郭正平长达27年的村支书履历已被悄然删除,保荐机构对此仅以"职务调整"含糊带过。
资料显示,华新精科2014-2019年间六次增资中,有四次投资者登记地址均指向新龚村委办公楼。更令人玩味的是,公司2021年新增短期借款的担保方,正是与村委存在股权关联的江阴市顾山投资公司。这种盘根错节的政商网络,让4030万元资金违规出借与企业融资行为间的防火墙形同虚设。
毛利率悖论,技术神话还是财务魔术?
在震裕科技等同行毛利率普遍下滑至14%区间的2023年,华新精科却逆势冲上21.86%
的高点。公司将此归功于"模内点胶技术"的应用,但招股书披露的研发数据却难以支撑这一说法——其研发费用率连续三年低于行业均值,84人研发团队中本科以下学历占比高达80.95%。
招股书披露,报告期内,公司通过向宝马集团直接供应及通过采埃孚向宝马集团间接供
应宝马新能源汽车第五代驱动电机铁芯(以下简称“宝马项目”)。宝马项目采用新型点胶技术且工艺复杂,公司取得定点时国内外掌握点胶技术并具备量产能力的铁芯供应商较少,故毛利占比及毛利率水平相对较高。
所谓技术优势存在重大逻辑漏洞,公司2023年对宝马项目收入占比骤升至26.83%,但对应产品毛利率仅21.83%,反而低于公司整体水平。更蹊跷的是,其引以为豪的新能源铁芯销量在2023年同比下降19.5%,但通过将单价提升37.2%,硬生生拉高了毛利率曲线。
这种"以价补量"的策略暗藏风险。上交所问询函显示,公司2024年应收账款飙升至5.48亿元,占流动资产比重达48.58%,其中宝马项目相关应收款账期普遍延长至180天。这种通过放宽信用政策维持高毛利的做法,本质上是用流动性风险置换短期财务数据美化。
激进扩产,产能闲置下的豪赌
招股书披露的扩建项目令人咋舌:在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铁芯现有6.02万吨年产能利用率仅60.97%的情况下,公司仍计划新增百万套高端产能。按EV Tank数据测算,这意味着要抢占全球新能源汽车5%的驱动电机市场份额,相当于当前市占率的1.6倍。
研究发现,其现有35条产线中,有11条近三年平均开机率不足60%。更严峻的是,核心客户宝马的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速已从2022年的62%放缓至2024年的24.5%。"这就像在减速的电梯里向上跳。"相关人士指出,当行业年均复合增长率降至20%区间,逆周期扩产可能导致产能过剩加剧。
值得注意的是,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在2023年短暂回正后,2024年再度转为-6338.43万元。某评级机构报告指出,其扩建项目总投资回报期长达7.8年,远超行业4-5年的平均水平。这种"烧钱换增长"的模式,在注册制强调可持续经营能力的审核导向下,或将遭遇监管层的严厉拷问。
宝马依赖症与现金流警报
招股书披露,华新精科通过采埃孚供应宝马第五代驱动电机铁芯,该项目收入占比已超25%。但宝马集团最新战略显示,其2025年起将逐步采用800V高压平台,现有铁芯技术面临迭代风险。
财务数据更揭示深层隐患:尽管报告期合计净利润4.19亿元,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仅3.3亿元,2022年、2024年更出现超6500万元的净流出。应收账款占比流动资产常年维持在45%以上,前五大客户集中度达69.47%,显现出典型的大客户依赖症。
这种财务结构在行业下行周期极其脆弱,当46.58%的流动资产是应收账款时,任何主要客户的付款延期都可能触发流动性危机。"
华新精科的IPO之路,已然成为检验资本市场"看门人"机制的试金石。从村集体资金违规出借的廉政红线,到产能利用率不足仍大举扩产的商业逻辑,再到高毛利与低研发投入的技术悖论,每个问号都需要保荐机构拿出更具说服力的核查证据。在注册制改革深入推进的当下,这类带有典型政商关联特征的民营企业上市申请,亟需监管部门启动穿透式核查,为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筑牢防火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