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实智能董事长被立案调查 前三季度营收下滑超三成亏损扩大
11月3日晚间,深交所主板上市公司达实智能(002421.SZ)披露公告称,公司实际控制人、董事长刘磅近日被颍上县监察委员会立案调查并实施管护。面对这一突发治理事件,公司表示已妥善安排相关工作,治理结构及内部控制机制完善,目前经营秩序正常。与此同时,公司披露的2025年三季报显示,前三季度营收同比下滑超三成,净利润由盈转亏,现金流与负债结构亦出现显著变化,经营与治理双重压力下,公司持续面临挑战。
董事长被立案调查 公司强调经营秩序正常
据达实智能11月3日公告,公司于近日收到颍上县监察委员会签发的《立案通知书》及《管护通知书》,公司实际控制人、董事长刘磅因相关事项被立案调查,并被实施管护。公告未披露立案调查的具体原因及管护措施的细节。
针对上述事项,公司表示已对相关工作进行“妥善安排”,并强调“拥有完善的治理结构及内部控制机制”,将严格按照《公司法》《深圳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等法律法规规范运作。公司特别指出,截至公告披露日,公司控制权未发生变化,其他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均正常履职,“公司及子公司经营秩序正常,本事项未对公司日常经营产生重大不利影响”。不过,公告同时坦言,公司“尚未知悉立案调查的进展及结论”,后续将持续关注并及时履行信息披露义务。
作为公司实际控制人及董事长,刘磅的个人状况通常与上市公司治理稳定性密切相关。市场人士分析,尽管公司强调经营正常,但实际控制人被立案调查可能引发投资者对公司治理风险的担忧,短期内或对股价形成压力。
前三季度营收利润双降 主营业务盈利能力恶化
三季报数据显示,达实智能今年前三季度经营业绩承压明显。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14.73亿元,较2024年同期的21.46亿元下降31.36%,营收规模出现较大幅度收缩。
利润端表现更为严峻。前三季度,公司归母净利润由2024年同期的盈利4798.79万元转为亏损4.15亿元,同比降幅显著;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净利润同样由盈转亏,从去年同期的3372.63万元盈利变为亏损1.61亿元,反映出主营业务盈利能力的实质性恶化。
盈利能力指标同步下滑。前三季度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13.03%,较2024年同期的1.4%下降14.43个百分点;投入资本回报率为-6.23%,较去年同期的1.29%下降7.52个百分点,两项指标均显示公司运用资本创造收益的能力大幅减弱。
现金流持续承压 三大活动净额均为负
现金流状况进一步凸显公司经营压力。前三季度,达实智能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3.88亿元,较2024年同期的-2.95亿元同比减少9208.96万元,意味着公司日常经营活动中现金流入仍不足以覆盖流出,且缺口较去年有所扩大,这可能对公司项目推进、供应商付款等日常运营构成制约。
筹资与投资活动现金流同样承压。报告期内,公司筹资活动现金流净额为-9114.42万元,较2024年同期的2.43亿元(注:根据“同比减少3.34亿元”推算去年同期约为2.43亿元)由正转负,显示外部融资能力减弱或偿债支出增加;投资活动现金流净额为-2.78亿元,与去年同期的-2.7亿元基本持平,表明公司仍在持续进行项目投资,但在营收下滑背景下,投资回报效率待考。
负债结构调整,短期偿债压力缓解与融资结构变化并存
截至2025年三季度末,达实智能负债结构出现明显调整。其中,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较2024年末大幅减少79.81%,占总资产的比重下降4.42个百分点,显示公司通过偿还或展期等方式,短期刚性偿债压力有所缓解。
应付票据及应付账款较2024年末减少28.92%,占总资产比重下降1.98个百分点。这部分负债通常反映公司对上游供应商的欠款,其规模收缩可能与营收下滑导致采购需求减少有关,也可能是公司主动加强付款管理的结果,但需关注是否影响供应链稳定性。
长期借款与短期借款呈现“一降一升”态势。长期借款较2024年末减少17.19%,但占总资产的比重反而上升1.78个百分点,这或因公司总资产规模随营收下滑有所收缩,导致长期借款占比被动上升;短期借款则较2024年末增加14.5%,占总资产比重上升1.03个百分点,显示公司短期融资有所增加,可能用于补充经营现金流,但也需警惕短期偿债压力的转移。

admin






